湖南省美学学会和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0月15日—17日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会议由湖南省美学学会、湖南省文 艺理论研究会和湖南师大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湖南省各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12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与会代表就美学基础理论及 其应用、文学文艺学现状及其整体走向、当前文艺学研究的几大问题视域、湖湘文化与湖湘文论等很多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积极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
一
美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是与会代表主要关心的问题之一。湖南省美学学会会长易健教授认为美学是一门非常人性化的科学,它不仅要对人的生命生存活动做诗化的 阐释,它还要把人引向审美的人生境界,所以易教授非常重视美学从理论向应用的转变,他就美育这一实用美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学不是求器之术而 是悟道之学,它不仅具有涵养人的情性、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他主张把美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建立一门全新的审美心理 教育学,这门学科致力于心理教育的审美化问题研究,它重点关注审美的心理治疗作用,这种审美心理教育不是采用传统的认知说教的方式,而是重视审美刺激和审 美反映对人的心灵精神的潜移默化之功。湖南师大谭容培教授主要谈了“诗性与理性”这一美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他认为若要继承发扬中国古代美学优良传统,吸 取现代
西方美学有活力的东西,提升自己的生命力和话语权,关键在于我们要站在新的时代与学理高度上,融合诗性与理性。其中,诗性对于我们尤其重要,以诗性为基 础,我们的中西美学比较融合研究就具备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支点,而想象作为人类诗性思维和诗意生存的重要方式,对于现代人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湖南人文科技 学院的郭文成教授作了题为《晚期海德格尔的“还乡”思想》的主题发言,他从什么是家园、现代人的无家可归境遇、如何还乡、海德格尔还乡思想的意义与局限、 现代中国人如何归家五个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还乡”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梳理与阐发,提出了诸如中国人和西方人居住在不同的语言之家中、回归家园就是回归人 的本性等富于启发性的见解。湖南师大的何林军副教授主要关注生命意义的构成问题,他认为现代是一个贫乏平庸的时代,现代人普遍处于一种“爽”“烦”交织的 悖论式生存之中,生命意义呈现出一种空无化的状态,他认为生命意义主要由目标、信仰、爱、行动与创造四个因素构成。中南大学的毛宣国教授就2010年8月 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的相关情况向与会代表做了通报。据毛教授介绍,此次世界美学大会的主题是“美学的多样化”,此次会议具有两个鲜明的特 色:一是与会者主要是从美学与艺术、文化的关系角度而不是从传统的美学与哲学的关系角度来探讨现代美学问题,也就是说今天的美学已经转变成一般的艺术研究 和文化研究;二是呈现出明显的关注中国的倾向。此次世界美学大会重点讨论了全球化与美的普遍性、自然与环境美学、身体与实用美学、美学的实证性与人文性之 争、具体个案研究五个问题。从毛宣国老师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变是当今世界美学研究的总体趋势。
二
文学文艺学现状及其整体走向也是与会代表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湖南师大张文初教授对当前的文学文艺学生态做了概括,他认为当前文学、文艺学生态存在四个悖 论:一是现实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深奥化与文学作品内涵的轻薄化、简单化之间的悖论;二是文学作品与文学研究等精神活动中的去等级化与日常物质生活中的追求 等级之间的悖论;三是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与将物质金钱形而上学化之间的悖论;四是生活本身的悲剧化积累与文学中的去悲剧化之间的悖论。 张文初教授对当前文化界激烈争论的普世价值与中国模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湘潭大学王洁群教授做了《文艺学研究的当代转向》的主题发言,他 认为当代文艺学研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向:一是从片面关注对理论资源的吸收融汇到关注现实、关注文学实践的转向;二是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表现出从苦心 建构宏大理论体系到关注个案研究、关注个体审美现象的转向;三是文艺学从纯粹指向精神层面到更关注文学的物质生产过程的转向。怀化学院郭景华教授也就文艺 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出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前的文艺学研究存在着一种理论上的自说自话自得其乐与不被文学艺术家及社会大众承认关注之间的矛盾状况, 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是不能再局
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老路,而应该回到文学批评的当下现实中来,应该从空疏的理论、文化研究回到文学文本细读和对作家的心理事实的还原上来,应该重视对 作品产生的实际历史语境及作家创作时的具体语境的研究考察。湖南文理学院肖学周老师主要关注文学批评问题,他认为我们要提出自己的批评话语,不能唯西方是 鹜,要建立文学批评的中国学派。当前的文艺学研究者不重视文学批评研究,这固然有文学批评依附性强不易流传久远等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很多学者只把文 学批评作为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来看待,没有将文学批评上升到一种理论高度,他举巴赫金与宇文所安的批评实践为例,说明文学批评在当代中国是大有可为的。
三
对当前文艺学研究的几大问题视域的讨论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建构问题。湘潭大学季水河教授做了题为《马 列文论的学术性与创新性》的主题演讲,他认为当前中国的马列文论研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悖论,即一方面政府高度重视对马列文论的研究,不仅多次召开马列文论 的研讨会,还专门搞了一个“马工程”;但是,另一方面,许多从事马列文论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却在不断抱怨,譬如马列文论研究没有市场、没有资金资助、学生对 马列文论兴趣淡薄、写马列文论方面的文章难以发表等等。他认为产生这一悖论的原因主要在于当前的马列文论研究偏离学术、缺乏创新。很多学者都将马列主义作 为一种信仰,不敢创新,不能以学术的、批判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要改变此种现状,关键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回归学术,坚持独立思考,将学术与信仰 分开。二是要以批判的态度对马列文论进行审视。三是开展对话,促进发展,综合创新。湘潭大学李志雄老师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神学维度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本 身存在悖论,即马克思主义作为最科学的无神论与其自身存在着神学维度之间的悖论。二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有的学者从比较宏观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文 论的现代转化问题进行了考察。湖南师大赖力行教授就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难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存在三个难题:一是诗性与逻辑 理性如何融合的难题;二是古代文论话语与现代文论话语如何融合的难题;三是古代文论现代转化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困难。另一些学者则致力于转化的个案研究。吉 首大学的罗惠缙老师从王国维对以诗补史关系之认识、王国维以诗补史之批评实践、王国维以诗补史之原因、王国维以诗补史之影响四个方面对王国维以诗补史的批 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说明王国维以诗补史的批评实践对于现代的文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如果说罗惠缙老师是从批评家角度切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 代转化问题,那么中南大学欧阳文风教授则更关心中国古代文论中特有范畴的现代转化问题,他的发言题目为《感悟学: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学阐释学》,他认为感悟 思维是有别于西方理性逻辑思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它作为一种智慧和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在中国社会、民众心理等各个方面,对国人影响至深。但是强调感 悟思维不是盲目复古,而是应该立足中国传统,积极借鉴吸收西方理性思维之长处,感悟学是一门体验与理性相融合的独特的文学研究方法,它特别重视对文学作品 的悟性的细读法。
三是文艺理论本土化与对策问题。湖南师大赵炎秋教授做了题为《文化绝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以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为例》的发言,赵教 授的发言主要由文化绝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含义辨析、对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所体现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的解析、帕慕克作品对当代中国的启 示三个部分组成。文化绝对主义认为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的,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一定比经济相对落后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更高级、更有价 值,而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文化具有地域性,它是不同地域人民生活方式的一种观念上的反映,没有等级与质量上的高低优劣之分,文化相对主义倡导文化多元论。 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体现的鲜明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在于,我们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以尽量多地吸收西方的价值观为能 事,而应该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因子,从而达到促进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最终目的。赵教授的发言虽然主要是从文化的角 度着眼,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观念意向对于文艺学美学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前述谭容培、赖力行、欧阳文风等学者的发言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文艺理论本土化 与对策的问题,对于我们的文艺学美学本土化问题的研究也是富有启发的。
四是对文艺学当前热点问题的探讨。邵阳学院龙钢华教授主要研究微型小说问题,这一研究领域很少有人涉足,他所提出的“微型小说人物乃是‘冰山型人物’”等 观点也很具有理论原创性。湖南科大李胜清老师讨论了“个人化叙事”的问题,他认为我们不应仅仅从技术层面来研究“个人化叙事”问题,而更应该从文化、价值 的层面来对“个人化叙事”进行审视。湖南师大秦剑蓝老师关注文学与图像的关系问题,他以自己的博士论文《红楼梦中的图像研究》为基础,探讨了以往红学研究 为什么忽视《红楼梦》中的图像、《红楼梦》中图像与文本的关系以及未来图像与文字关系的发展等问题。湘潭大学杨向荣老师表达了对当前文化研究的三点困惑: 学界对“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研究?”界定不明;文化批判的呼声大实绩少;当前中国文化研究是否要等同于西方式的文化研究?湖南大学刘涵之老师从美感、 形象思维、形式因素以及三者相互关系角度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著《艺术与现实》进行了重读,发掘了此书在理论上的盲视与洞察。吉首大学刘泰然老师关心“现 代性与空间的去魅”问题,他认为传统的空间是神话思维的产物,现代的空间意识是建立在透视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空间意识使传统的空间失去了诗性魅力,空间 的复魅是现代的一种人文诉求。中南大学禹建湘教授提出了建构网络文学批评“空间转向”新范式的设想,他认为建构网络文学批评“空间转向”新范式就是建构 “个人化大众批评”批评主体、“跨语境文化批评”批评方法、“开放性多元批评”的批评价值观。湖南商学院曾耀农教授运用文本细读法对电视剧《青衣》进行了 审美解读,他认为《青衣》包含着比较深刻的艺术主题:在世纪末的精神荒原,人类大步跨入消费时代,编导以其精致的影像语言让我们窥视到了物质霸权挤压下嫦 娥窒息而亡这幅令人心碎的镜像。
四
与会学者对湖湘文化与湖湘文论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的简德彬教授关注乡土美学,他做了题为《汉文学中的湘西形象》的发言,他用 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形象学方法来研究此一问题,其演讲分为三部分:一是湘西形象到底为何意?他认为湘西形象是地域外作家艺术家对湘西的描绘以及湘西本土作家 艺术家的自画像。二是湘西形象的演变史。主要有从文化之蛮到政治之匪的形象演变和乌托邦形象演变两方面;三是对汉文学具体文本进行解读。吉首大学龚芳敏老 师关注土家族歌谣对土家族的形象建构问题,他认为在土家族的丧歌、情歌、盘歌等歌谣类型中,土家人将土家族理解为一个乐观淡然、豁达无畏、感念亲恩、和谐 相处、浓郁直白、忠贞不渝、机智风趣、聪明灵敏的民族,完成土家族将自己视为“何如人”的民族形象建构。吉首大学吴晓老师做了题为《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 术的消费叙事———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的发言,他以湘西德夯民间艺术的变化为研究个案,揭示出这样一个文化事实:旅游景观展演是消费时代传统民间艺 术的一种新型叙事方式,它具有非凡的文化意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邓绍秋老师探讨了“湖南禅宗与湖南古代文学的共通性”问题,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是湖南文人的禅学化;二是湖南僧人的文学化;三是湖南禅宗与湖南古代文学的共通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诗性精神与浪漫情怀上的共通;话语立场上 的共通;体验方式上的共通;题材范围上的共通;审美风格上的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