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现状、前沿与发展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学理论 本土化

发布者:sudy2019发布时间:2012-11-15浏览次数:8

2010年4月23—25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在烟花三月的扬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扬州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室共同举办。来自美国威斯康星马奎特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 旦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130余个科研单位的近200名学者与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钱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会上作了主 题发言。钱中文在简要回顾了文学理论界前60年和前30年走过的道路、取得的学术成就之后指出,今天的文学理论研究已经走向回归自身,并期望逐渐走向一个 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生态良好的环境。同时指出,今天的文学理论研究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才能提 升精神,给人类的思想宝库不断增加新内容,但目前在科学研究的社会条件和研究者个人品格方面却缺乏足够的创新条件。文学理论要创新,尤其应注重和当下文学 创作实践的结合,关注新的文学现象的特征与走向,防止理论的悬空和活力的失去。与会代表提交了近150篇论文。童庆炳、曾繁仁、许明、曹顺庆、王宁、周 宪、陶东风、李衍柱、高建平、姚文放等专家学者及与会代表在大会主题发言和小组讨论中,围绕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实践、文学理论“本土化”、中国古代文论及 西方文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等专题,进行了热烈和富有成效的讨论,有力推进了当下文艺理论的发展。会议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一、文学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当代文学实践

钱中文教授的主题发言既是对当今文学理论研究现状的一种主体性反思,同时也是对今文学理论研究与当代文学实践的一种悬空状态的描述。针对这一问题,童庆炳 (北京师范大学)以“当下文学理论的危机及其应对”为题,在肯定新时期文学理论所取得成绩的同时,直接指出了当下文学理论研究所存在的三大危机:理论脱离 实际、文学理论面对蓬勃发展的各种人文社会科学所处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文学理论学术研究的浅表化。认为应从追求文学理论的当下性,加强文学理论的学科关联 性研究和提倡文学理论研究历史语境化三个方面去应对。周宪(南京大学)从学术研究的体制化方面反思了文学理论的研究现状。他认为,目前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 虽然从业人数和成果产出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有影响的、可与西方比肩的思想和理论却少得可怜。这一现状与文学理论研究已经高度体制化了的学术环境密切相 关。他指出,与体制保持距离,将是理论自身良性发展的必经之途。杜吉刚(南昌大学)从非实践性角度描述了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主导性品格表现,分析了其形 成的原因及危害。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文学理论目前的困惑与学科自我定位不清有关。文学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工具性知识,为文学研究提供学理依 据、批评技术及相应的专业话语。只有解决了学科自我定位的问题,才能对文学理论的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借鉴20世纪文学理论贡献和影响最大的法国文论的发 展,蒋寅指出,文学理论的创造基础奠定于文学研究本身的知识积累,没有丰厚的文学史知识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文学理论就没有创新可言。

二、文学理论的本土化问题

文学理论的新与旧、传统和现代、西化和本土化是近年来文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与会不少学者就这一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赵利民(天津师范大学)通过对 中国近代文学转型中的传统文学观念及其新变的梳理,探讨了近代转型期的传统文学观念以及在新形势之下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新文学概念既“旧中有 新”,又“新中有旧”,是一种“杂糅”文学理论。厘清近代新文学概念中杂糅的新旧成分,对于理解和把握文学观念发展演进的曲折性与复杂性都极有意义。李有 光(湖北师范学院)认为,在当前振兴“国学”的热潮中和建设中国经学解释学的文化背景下,梳理、整合并彰显中国古典诗学蕴含的丰厚的解释学话语和思想,从 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无疑将为“失语症”的解决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建立一个有效的根据地和出发点。李顺刚(中国传媒大学)借鉴日本学者 丸山真男的观点,用“古层”和“原型”来界定中国古代文论的本土经验和思维模式,以启迪开辟新世纪中国文论发展的新道路。李文斌(三峡大学)、江腊生(九 江学院)等学者对文学理论本土化问题也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分析了西方文学及文论在“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症候。古风教授(扬州大学)与王晗等6位博 士则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对外输出进行了集中深入的探讨,这组议题包括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历史和现状、方法和路径、障碍和对策以及话语输出、对外翻译和经验 教训等诸多方面,十分具有启迪意义。

三、对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的探索

本次会议涉及众多文学理论的前沿问题。这些前沿问题的探讨或者是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的提出,或者是以新的眼光对旧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曾繁仁(山东大 学)从生态美学角度对自然美进行了重新审视。他指出自然美不是实体之美;而是自然系统之美;不是认识论的“人化的自然”之美,也不是生态论的“自然全 美”,而是生态存在论的“诗意地栖居”之美;不是传统的凭借视听的静观的无功利之美,而是以人的所有感官介入的“参与美学”;不是依附于人的低级之美,而 是体现人的回归自然本性的本体之美。姚文放(扬州大学)对时下迅速趋热的“文化政治”这一新概念和关键词进行了界定和阐析,指出正是由于文化政治的介入, 晚近以来文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后现代转折。他认为,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文化政治,其核心问题都是权力的问题,区别只在于,社会政治重视的是社会权力, 而文化政治关注的则是文化权力。刘锋杰(苏州大学)梳理了20世纪70—80年代文论发展中“去政治化”的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其中所建立的“心理学”与 “固有属性”双重视角下的“去政治化”论述,认为这些论述形成了三种叙述策略:从“斗争说”到“建设说”、从“外在真实”到“内在真实”、从政治功用到心 理功用。他认为,既不能简单地强调文学的政治性,也不能回避或否定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应当将“文学想象政治”视为一种新的理论出路。高建平(中国社会科学 院)从学理层面重新审视了文学艺术究竟是不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他认为,文学艺术都是一些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受特定的语 境影响,才被赋予意识形态的功能。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以“拒绝遗忘:文学与记忆”为题,描述了东欧及前苏联知识分子在记忆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痛苦和 磨难,认为文学记忆有着确立人性尊严的批判精神。国际美学协会第一副会长、美国威斯康星马奎特大学柯提斯·卡特(Curtis Carter)教授,在会议上作了名为“Painting Style and Language”(绘画风格与语言)的专题英文学术演讲,他从语言角度对绘画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个人作品的新方法。

四、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及其当代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两大重要版块。在本次会议的研讨中,对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的认识、思考和探讨都体现出具体深入的特征。毛崇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从文学对真理的审美关系角度重新认识“思无邪”这一范畴,他认为对“思无邪”的认识应该超越后来作为封建统治意识形态的正统文学观念, 还原到孔子的思想,置于艺术与真理关系的认识论高度加以理解与阐释。赵奎英(山东师范大学)认为庄子语言哲学存在着一个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在这个 四元结构中,道与言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其对中国诗学、美学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庄子语言哲学入手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意境问题,把意境的当代阐 释导向更加合理的道、情、物、象的完美统一。王宁(清华大学)在发言中梳理了“世界文学”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他认为,要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世界文 学,必须把握几个标准:是否把握了特定的时代精神,其影响是否超越了本国、民族或语言的界限,是否收入后来的研究者编选的文学经典选集,是否能够进入大学 课堂,是否在另一语境下受到批评性的研究。徐放鸣(徐州师范大学)从原生态诗学出发反驳了艺术终结论,认为艺术不会终结,其原因在于原生态质的存在是文学 艺术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保证。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入剖析了马尔库塞的艺术政治观,指出艺术与政治、审美与革命在马尔库塞那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 重视审美与政治的内在统一,这种独特的艺术政治观可以使他更好地表达对既有社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