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业务活动总体情况和下年度工作计划简要:
2006年12月15日-17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年会“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生产”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华东师大中文系主办,首都师大文艺学学科、福建师大文学院、暨南大学中文系协办,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部分学术期刊、出版社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丽娃河畔,讨论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状况和文学命运。会前,华东师大书记张济顺,校长俞立中亲切会见与会学者。俞立中校长致开幕词,祝贺大会胜利召开。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做了激情洋溢的讲话。12月16日下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进行换届选举。著名文艺理论家华东师大特聘教授、福建省社科院院长南帆(张帆)先生当选会长,华东师大朱国华教授当选秘书长。
会议共收到118篇论文,在讨论中,与会学者充分分析了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力量,并对大众传媒上新出现的文学形态进行了个案研究和理论探索。
会议关注了图像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武汉大学张荣翼教授从客观分析的角度指出,图像已经成为文化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也认为,图像以其动态性、连续性和直观性等特征使审美主体的视觉审美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呈现着与以往的造型艺术形象颇为不同的特征,但图像的泛溢也造成了审美过程中意义的弱化和审美判断的缺乏。中国社科院高建平教授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个对网上空间去除其神秘化的过程。而中南民族大学彭修银教授认为网络时代的平民化审美意识的形成,是大众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的民主意识的启蒙和提升的一种体现。之后,对网络上的青少年进行引导也成为学者们关心的话题。
有学者指出,大众文化通过解放欲望曲折地达到文化政治的解放,这可能是通往民主的一个入口。比如,四川大学吴兴明教授认为,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市场体制的建立,就不存在中国现代的大众文化,但是市场体制背后还有一种民主性诉求,大众文化本身就带有这样的诉求。浙江大学徐岱教授主张应该宽容地看待中国的大众文化,重要的是分析隐含在其中的意识形态。《社会科学报》的许明教授所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的大众文化能否在真正意义上摆脱中国的现代性焦虑。
他认为那些现在提倡大众文化的学者,甚至比80年代的学者们具有更强烈的政治诉求。
上海大学王鸿生教授称目前我们并没有一种理论方法,来应对自身丰富复杂的经验。也许只有一些完全我们不注意的写作,才能够真正与大众时代的文学生产拉开距离。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则总结出文学研究者面对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生产的四种立场,:一是坚守,二是借力,三是转向,四是面对,总结颇具启发性。华东师大特聘教授南帆先生也拈《大话西游》为例,分析了时下大众文化的特性与出路。
中国人民大学余虹教授提出,只有使公民摆脱媒体操控,才能产生新的公众心理,协调政治性因素,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这些问题。首都师大陶东风教授认为,到现代社会,大众审美文化的出现推翻了旧有的审美文化范式,尽管其目前发展还未完善,但其最终将形成能够一套价值规范,这种文化形态的未来必然会形成新的社会文化主导。
同时,与会学者们就文学创作的低俗倾向作出了深刻的批评。河北师大郭宝亮教授认为,“猎奇化”现象,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学艺术写作中的痼疾。温州大学马大康教授抱相近的看法,他指出,其中大众传媒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具有“妖魔化”的力量,它把文学和欲望以至作家重新包装,一并推入了消费文化的洪流。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更进一步指出当前文学界的一些“恶习”:当下的文学生产常常是先有媒体炒作,其后才有理性批评,这只能带来文学创作虚假的繁荣。
众多学者都注意到文学地位的变化,就“文学之死”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指出,在审美文化中文学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场域。这种审美场域是别的审美文化无法取代的。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认为,对大众文化要宽容,对之进行合理地评价。中国社科院吴子林博士也指出,热爱文学不是一种责任和美德,而是一种力量的考验,文学可以使我们的生命打开。北京师大赵勇教授认为,传统的、富有“灵韵”的文学正在死去,一种也许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文学正在获得新生。湖州师院颜翔林教授指出大众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在重新制造神话,是对古代神话的一种当代复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并没有消亡。首都师大王德胜教授认为,文学是不会死亡的,死亡的只会是文学的某种形式。
本次会议盛况空前,是历届年会中规模最大、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圆满的大会。本年度会刊《文艺理论研究》正常刊行,继续被列为CSSCI类中文核心杂志。
2007年将会健全《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队伍,召开一些小型学术会议,并强化学会会员特别是理事间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