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第十三届年会 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sudy2019发布时间:2016-10-24浏览次数:22

   10月22日至23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本次年会以“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为议题,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承办,170余名来自全国高校和学术机构的学者参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硕博士研究生40余人参与旁听。
22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锦绣山庄综合楼二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开幕式及第一场大会发言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主持,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国华教授担任发言评议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繁仁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赵宪章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鲁枢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张政文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等分别致辞。
曾繁仁在致辞中指出,对百年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回顾可以从两点着手:一是理论的总结,二是文献的梳理。他还向参会者介绍了九卷本《中国美育通史》的编撰和出版工作。赵宪章在发言中提出文艺理论研究应该有横跨中西的视野和立足中国的态度,并主张以跨学科的方法实现学术转型。鲁枢元细致分析了新时期的文艺理论建设,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向西开放”、“尊重文艺规律和作家个性”、“文艺影响政治经济生活”等五点内涵总结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形态。张政文认为当前文艺学和美学应该从本土化和当下化两个方向实现理论转场,从而恢复理论干预生活的能力。陈晓明呼吁理论研究者和批评家们关注当代本土文学的创作实践,从民族文学的实际感性经验出发,以规避片面吸收西方文艺理论导致与本土文艺经验脱节的现象,从而实现文艺理论的在地性。胡亚敏则从数字媒体时代的阅读现象研究出发,探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如何应对这一新的文学现象。
第二场大会发言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汶成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李春青教授担任大会评议人。上海财经大学吴炫教授的发言以“什么是真正的问题”为题,他认为在儒释道框架的显在经验之外,还存在源流于女娲、伏羲氏,传承于郭象、苏轼、戴震等学者身上的潜在的异质性经验,这种经验将有助于解决中西方思想冲突,避免问题模糊和理论矛盾的问题。辽宁大学高楠教授的发言着眼于百年中国文论发展中具有事件性意义的两次“断裂”,通过分析两次“断裂”的成因和区别,阐释中国文论发展的规律和对当前理论发展的启示。温州大学马大康教授认为,言语行为记忆建构了人的意识,行为语言记忆建构了人的无意识。他指出行为语言的研究对于美学、文艺学研究的基础意义,并从言语行为和行为语言的角度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中南大学欧阳友权教授从网络文学现象出发,提出网络文学研究的十个主要议题,并呼吁广大学者积极介入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南开大学刘俐俐教授的发言探讨了从中国本土经验的文学批评出发,建设文艺批评价值体系的对策和方法。江西师范大学傅修延教授以卡尔维诺的小说《国王在听》这一具体的研究案例出发,探讨声音在叙事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同济大学朱大可教授指出文艺与文学各自封闭的现象,以及中国文艺理论在人性、公共性、国际性这三方面遭遇的困境。哈尔滨师范大学冯毓云教授反对中西对抗、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主张多维度、全方位的语境意识和亦此亦彼的理论立场,提出既立足本国实践、又吸收借鉴融合西方文论,同时跨学科吸收其他场外理论资源的研究方法。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反思了理论扩张与生活阐释能力弱化的问题,倡导通过一种“生活的美学”来重建美学与生活现实的关系。
22日下午与23日上午,到会的170余名学者分成四组,对“百年中国文艺理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百年中国文艺理论与西方文论”、“百年中国文艺理论与中国新文艺的发展”、“中国文艺理论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等四个议题进行分组发言讨论。在两天的讨论中,学者们争鸣激烈,互动频繁,评议人准备充分、点评认真,发言人和听众进行了深层次的学术交锋,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23日下午,第三场大会发言在锦绣山庄综合楼二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凌晨光教授与中南民族大学彭修银教授分别担任主持人与评议人。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万物一体的思想,天人合一即是其儒家化的表述。这种思想在美学上就形成了中国诗论中交互的主体性特征。浙江大学徐亮教授在报告中通过细致分析保罗·德曼的解构理论,发现了其理论的伦理学价值与困境。厦门大学俞兆平教授分析了文学研究中的唯理主义倾向,这一倾向以预设的命题、先验的原则来演绎、框就鲜活独特的文学经验,最终导致判断与结论的僵滞和失效,因而他倡导一种以经验主义的实证为前提、以归纳概括为逻辑原则的文学研究方法。江西师范大学赖大仁教授通过梳理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界的三次大讨论,分析当代中国文论所面临的“理论的解构与建构”、“研究对象”、“研究论题”、“价值目标”、“理论资源”等五方面的问题。四川大学阎嘉教授通过介绍美国罗格斯大学雷夫·哈比布教授对“理论之死”、“审美主义”、“价值中立”等问题的理论探索,展示了“他者”的理论能带给我们的启示意义。山东师范大学杨守森教授在发言中强调,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问题既要有反思,也要有对反思的反思。他认为在反思的同时也要看到百年来中国文论所取得的成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屠友祥教授分析了罗兰·巴特的一个术语“能引人写作的文”(textescriptible)错译为“可写的文”带来的问题,并从博尔赫斯引述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分类这一案例分析中西思想差异,提供了一个中西理论对话的实践摹本。
第三场大会发言结束后,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盛宁教授主持了大会闭幕式,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副主任程相占教授作大会总结。闭幕式上,山东师范大学杨存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金雯博士、鲁迅美术学院闵靖阳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刘旭光教授代表各自小组向会场听众作了大会通报。
程相占在大会总结中提出理论反思的四个要点:理论需要解决的真正的问题,理论论证的逻辑性,理论解释作品的有效性,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同时他强调中国学者和中国学者的研究如何进入西方研究者的视野也应该成为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